义乌佛堂西装定制价格表-义乌佛堂服装招聘
义乌佛堂旅游景点有哪些
义乌佛堂老街:由直街、商会街、盐埠头横街、浮桥头横街和东西两条副街组成,长2000多米,是佛堂古时的商业中心。佛堂老街基本上保存着古代市井的风貌;今日的佛堂老街,仍然店铺林立,生意兴隆,延续着佛堂老街的鼎盛商风。老街景点有:双林寺、云黄山、渡磬寺、徐侨馆、万善桥等等。
1、古代诗人赞美佛堂万善桥:桥浮佛镇贯长空,两岸云衢路自通。一带松舟横水面,千寻铁索锁江中。修建于清乾隆初年的万善桥,是一座浮桥,横卧义乌江上,行人如梭。浮桥建成后,浮桥头也成了码头。后来又相继建了“狗市码头”、“猪市码头”等10多个码头。这些码头造型各异,分工明确。据《义乌地理志》记载,经常停泊在江面上的船只最多时达500艘以上。浮桥和码头都见证了古镇最繁华的年代,一艘艘货船在浮桥码头进出,运进的是食盐、木材、布匹……运出的是红糖、火腿、南枣、大米……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崛起之前,这得天独厚的水路成全了古镇的商业繁荣,浮桥和码头见证着佛堂古镇古商业文明。
2、双林寺,始建于南梁朝普通元年(520年),由傅大士创建、梁武帝敕建,有陈、隋两代帝王及大臣数百人为双林寺护持。文、炀两帝作书宣敕慰问,更因双林始祖傅大士儒释道三家圆弘,历代高僧辈出,文化传播日本、韩国、越南等邻邦而使其声名大震,在中国佛教史、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唐代诗人张籍慕名双林寺这一佛国圣地,和当时众多文人墨客与寺内僧人结交,参禅论道,吟诗作赋。张籍的《送嵇亭山僧》一诗,可间接证明双林寺在1200年前的兴盛,诗曰:“师住嵇亭高寺处,斜廊曲阁倚云开。山门十里松间入,泉涧三重洞里来。名岳寻游今已遍,家城礼谒便应回。旧房到日闲吟后,林下还登说法台。”(诗中的嵇亭即现今佛堂的嵇亭村。)
双林寺脚下有双林铁塔,为五代后周时期所建,是研究古代铸造工艺的珍贵史料。双林铁塔结构严谨,塔身有九山八海图案,线条流畅,工艺精湛。
3、云黄山又名“松山”、“塔山”。传说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教,途经义乌,极目南眺,见松山天际有团团黄云缭绕,风吹不散,深蕴佛气,遂专程前去查看。恰逢义乌江洪水泛滥,百姓遭殃。达摩投磬救出受灾百姓后,直奔松山。呈现在达摩眼前的松山果然翠峰叠嶂,云缭雾罩,佛光四射。后来松山因此改名“云黄山”。云黄山上有云黄禅寺,登上云黄山,穿过竹林,进了云黄禅寺,就见傅大士慈眉善目端坐其中。在古树翠竹的环抱中,云黄寺的晨钟暮鼓带着佛门的祝福传进了山下的千家万户。远远望去,如今的云黄山一片葱郁,万绿丛中有一古塔高耸入云,霞光掩映,风姿独具。半山腰上,依稀露出一堵黄墙,这黄墙、青松、白塔,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
佛堂的佛堂镇
佛堂是义乌历史悠久的名镇。1931年杭江铁路通车前,佛堂镇凭借义乌江水运优势成为本地经济、交通中心,有“小兰溪”的美誉。佛堂镇为义乌市第一大镇,义乌市佛堂镇为中国级历史文化名镇。
建国前,义乌江是义乌东、西、南各乡的水运要道。上溯可达东阳的巍山,下行可达金华、兰溪、杭州、衢县、常山,直至安徽屯溪。可通竹筏和3至5吨的木帆船。佛堂镇是当时主要的水运码头,因而带来了航运业、商业、服务业的繁荣。
《(嘉庆)义乌县志》中,记述佛堂的条目有6条之多。如佛堂镇、佛堂市、佛堂街、佛堂埠、上佛堂、下佛堂等。在佛堂镇条目下,有“南负云黄(山)、北临大溪(江),跨以浮梁(桥),船只泊岸如蚁附”的记载。清乾隆时义乌知县杨春畅在《万善桥记》中写佛堂镇是“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足见佛堂镇在220多年前已负有盛名。到清末民初时期,佛堂已成为“浙东四大重镇”之一。
义乌佛堂停车费怎么结算
按时间收费。
1、收费时间为每天的9至21时,停车不超过30分钟的免费。
2、1小时以内,含1小时的4元每辆,1小时以上3元每半小时每辆。
3、24小时最高限额50元。
义乌佛堂一日游最佳地方
义乌佛堂一日游最佳的地方有两个,分别是培德堂、双林寺。
1、培德堂
培德堂位于佛堂镇田心四村,以其悬挂于中进厅堂上首的培德堂大匾额而出名,其匾额上的字,由170多年前虎门销烟的爱国名臣手书于清道光乙未年。1981年由当时的义乌县博物馆确认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双林寺
双林寺为南朝梁时傅大士所建,傅大士名翕,又说名弘,生于齐明帝建武四年,24岁时经梵僧达摩指点在云黄山双椆树旁结庵修行,梁中大通六年建双林寺。
北宋时,存僧舍千二百间,梁陈初创时规模应更为宏大。英宗治平三年赐宝林禅寺匾额,徽宗大观二年赐田十余顷,南宋宁宗把双林寺品定为禅宗五山十刹之一。
培德堂的建造
说起建造培德堂,倒有一番来历。道光十二年受朝廷之命,到江苏担任巡抚。三年后苏州城内瘟疫四起,染病的百姓上吐下泻,痛苦不堪。官府正为无法控制瘟疫蔓延而著急。此时,义乌佛堂田心人王恒魁正在苏州开设慎可火腿行。
这王恒魁不仅经商,也懂些医道。他在《本草纲目拾遗》书中得知,火腿猪爪可治肚泻。他回到商行里,立即命人把全部火腿猪爪截下,肉煮汤、骨研末,分送给患者服用。凡服用者,病情大减,终于控制了瘟疫的蔓延。
得知此事,深为王恒魁匡世济民的义举所感动,遂书培德堂匾额一块,赠给王恒魁。王恒魁把赠匾悬挂在商行里,使王恒魁火腿行的去脚爪火腿身价培增,几天之内抢购一空,王恒魁由此发了大财。
之后王恒魁护匾回田心建造一座新厅,起名培德堂,以志纪念。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已有170多年历史的培德堂匾保存在田心四村新厅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培德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