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旗袍定制老店-福州西装旗袍定制店地址
福州竹子坊历史文化街区打卡攻略
竹子坊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最繁华的商贸中心东街口风景名胜区,占地16公顷。形成于唐代,交付时命名。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历史学家必打卡的地方之一。下面小编为竹子坊整理了打卡攻略。详情请看下文。
1、拍照打卡
朱子坊街区游客中心
地址:竹子坊8号
该地块位于竹子坊西入口地块,总面积约400平方米。整体装修风格简洁明快,强调时代感、舒适性、现代化和科技感。纯白色调营造的空间是多功能的。两侧的古宅浮雕展现了传统街区的特色元素,与整体风格融为一体,让人耳目一新。内部的旋转楼梯造型感十足,非常适合拍照。
游客中心是展示景区形象的窗口,具有传统游客中心的基本功能,如引导服务、游憩集散、讲解咨询等。在此之上,还增设了文化创意展示区(正常展示销售具有朱子坊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展览沙龙区(引入优质商家、大师工作室、青年艺术家等机构或个人开展小型艺术文化活动和互动沙龙)、商业休闲区(引入水吧、书吧、轻食等休闲功能业态)。
2、沉浸看展
芙蓉园(沈少安漆艺馆)
地址:竹子坊34号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10:00-12:00,14:00-16:00。
容园始建于宋代,占地约3660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原名三山南阁,是文人雅士经常宴请的地方。主体建筑原为宋代参政的陈豪的莲花阁。因全园种植荷花,故名芙蓉园。
1989年,沈绍安漆艺馆落户芙蓉园.该馆陈列清末、民国及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国内外漆器作品。游客可以近距离参观、感受和体验漆艺的文化魅力。
陈故居(福建省工艺美术博物馆)
地址:法海路8号
开放时间:9:30-17:00
陈故居位于竹子坊路8号,现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1912年前后由陈购买重建。占地3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周有围墙。这是当年法海路上最大的房子。
年,由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协会和福建省艺术品收藏协会共同创办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博览园落户陈故居。现在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种类的福建工艺品,如漆器、瓷器和木雕。
园林(景德镇陶瓷艺术展)
地址:竹子坊26号
兰苑主要展示德化陶瓷。长期展示故宫文物复制品、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陶瓷作品,以及不定期展示其他非遗展品,是一个瓷器与传统文化交流的空间,可以在购物、吃饭的同时提升艺术修养。
寿山石雕塑艺术馆
地址:花园巷25号
该馆为非遗传承博物馆,致力于打造寿山石中高端品牌和优质玉石石雕艺术交流平台。博物馆里有许多精美的寿山石雕作品。
荣山居(全国礼品大师瓷器艺术展)
地址:花园巷48号
以国术大师曾的艺术瓷为媒,营造一个幽静雅致、曲径通幽的庭院。
3、吃喝玩乐购
欢喜咖啡厅
地址:花园巷17号
躲在巷子里的快乐咖啡馆里,在繁忙的街道上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给人一个小小的惊喜,我的路已经弯弯曲曲,穿过一个避风的洼地。
码头
是以第三波咖啡的概念诞生的自制烘焙咖啡馆。有两个店面,招牌比较小,门口有棵大树。因为老房子是木质的,所以店内采用木结构装修,整体布局精致。另外,二楼窗户独特的视角吸引了很多人打卡拍照。
韩饰汇
地址:付雪巷31号
汉食汇,以传统中国风为主题的餐厅,还可以体验汉服的妆容。室内环境优雅,适合商务洽谈、家庭聚会、朋友聚餐、生日聚会等用餐需求。
河淮石板料理
地址:竹子坊29号
这是一家可以满足你对日本料理所有期待的餐厅。不经意的味蕾绽放,让你感受到莫名的幸福。包间的用餐区是一个私密性很好的地方,也是一个既有亲情又有美感的地方。如果不提醒我是在福州,你可能真的会误认为是京都。
季贤斌
地址:芙蓉巷4号
季贤斌,深度审美转化的复合新空间,以音乐、戏剧为主导,结合手工刺绣、定制旗袍、香火、茶道、花展等各种优雅的聚会活动。
蓝小园
地址:芙蓉巷3号
专门做手工皮具的作坊,可以做包包、钥匙扣、饰品、钱包、卡片等特殊皮具。或者一个特别的生日假期,你可以来这里为自己或者家人朋友做一份温馨的礼物。
小海莉手工铺
地址:花园巷56号
小河狸手工店是一家专注于儿童手工艺术的艺术创作交流机构,内容包括手工、课程、营地活动等。用手启发孩子的思维,用思维创造独立。如果家里有孩子,可以带他们去体验一下。
后手骨工坊
地址:竹子坊38-1号
这是目前福建省唯一一家以手鼓和吉他为主要教学的琴行。它的内部装饰具有民族特色。目前从事乐器销售、音乐培训、零基础年会节目编排。店内的音乐培训中心有成人班、儿童普及班、各专业等级考级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音乐爱好者。该中心的学生在国家和地区音乐比赛中多次获奖。
卢森文化
地址:竹子坊37号
高端文化客厅,主要是学术界的高端讲堂,不定期举办小型读书会、观影会、文艺活动等。这家店不止卖书,还提供大量人文社科的珍本书籍。游客在街区驻足,可以逛逛书店,喝杯咖啡,听听讲座,体验老手艺,感受竹子坊街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边肖
想必这一套能让行程充实,彻底感受朱子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民国时男人穿什么衣服?
长袍马褂,洋装,中山装,唐装。
长袍马褂的男性造型,其实早在清末就有了,不过民国其实并未因其曾经在前朝广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国男性的常礼服。
民国18年所定《服制条例》中的“男子礼服”,由于该条例一直到民国92年才废除,而后也没公布新的服制条例,所以在一些需要传统礼服的地方,仍然会穿着袍褂。
民国元年的大礼服(级别高于常礼服袍褂)所采用的就是洋装,并且在常礼服中也可采用洋装,其余各种行政职务的制服,也是采用洋装,民国主流力量对于洋务的推崇可见一斑。
一般来说,民国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长袍打扮,而短装因为行动便利,一般都是社会下层及劳动人民的装扮。
袍褂不见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着,但是相对于短装自然是正式了许多。
中山装起源众说纷纭,但是这种极具军装风格的服饰,对于当时处于战时的中国,为了标榜军中职务,常有***穿着。如,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军装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会穿着袍褂,他的西装形象反而极为少见。
扩展资料:
民国时期的服饰风格:
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
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于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欧洲国家时尚代表的巴黎各种流行服饰在当时应经到上海。上海的交际市场中女装层出不穷,当时同样在流行时尚推广过程中,女装很安装有同样的问题,这也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人民网-我们需不需要有国服 (4)
百度百科-中山装
百度百科-马褂
百度百科-西装
百度百科-唐装
请问从广州去宁德—周宁应该怎么去!··
请问从广州去宁德—周宁应该怎么去!··
1、广州 直达-宁德南站 2、坐公交到宁德北站 3、北站有直达到周宁的班车。
大概半小时就一班了。
请问广州有到宁德周宁的长途客车吗?有 福鼎汽车客运站 广州 11:10
汽车南站 广州 11:00
宁德汽车南站 广州 11:00
请问宁德到周宁广寺怎么走驾车路线:全程约118.7公里
起点:宁德市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60米,左转
2.行驶20米,右后方转弯进入署前路
3.沿署前路行驶330米,朝福安/金涵方向,左前方转弯进入署前路
4.沿署前路行驶70米,在第1个出口,右前方转弯进入京福线
5.沿京福线行驶7.6公里,右转
6.行驶680米,直行进入S201
7.沿S201行驶2.3公里,左转
8.行驶460米,朝温州/武夷山/福安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9.沿匝道行驶320米,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10.沿沈海高速行驶21.2公里,朝白水洋/宁上高速/福安/湾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湾坞枢纽
11.沿湾坞枢纽行驶910米,直行进入宁上高速
12.沿宁上高速行驶70.8公里,在周宁/七步/李墩/S302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3.沿匝道行驶540米,右前方转弯
14.行驶870米,左转
15.行驶1.5公里,左转进入X932
16.沿X932行驶2.6公里,右转进入S310
17.沿S310行驶1.3公里,左转进入盘山路
18.沿盘山路行驶6.6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周宁九龙寺名人客栈
从广州去香港L签证的应该怎么去?在番禺可以直接坐高铁到深圳北,20多分钟就可以到,票价也不贵,普通的50元 头等的80元。 番禺高铁站地址: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镇石壁村
然后到从深圳湾或者皇岗口岸过关,不过过关之前要去旅行社办理团队名单表,因为你的L签是团签,必须要个跟团队一起去,所以只能靠旅行社帮忙,跟他们一起去之后你就可以自由行了
请问:福州罗源去宁德周宁怎么去?请提供车辆的发车时间。谢谢你罗源可以选坐班车到达宁德。这个班车时间不清楚,不过应该也是比较密集的。 到达宁德后到宁德北站,换乘周宁的小巴车。车子不是很好坐,时间40分钟一班,最晚一班到5点半左右。所以基本不用担心发车时间,都是有车的。宁德小巴车到达周宁差不多要3个小时,不走高速的。
可以从罗源到宁德,再从宁德到周宁
D3109次(罗源8:44开)和D3127次(罗源12:51开)均可到达宁德
宁德屏南汽车站6:35 11:00都有周宁的汽车
从广州去香港买手机应该怎么去?去哪买?九龙旺角西洋菜街,有香港秋叶原之称(但过去一年旺角发生多宗高空投掷腐液的时间,要小心),乘搭港铁东铁线旺角东站或荃湾线(观塘线)旺角站即达。百度地图
请问广州的中大布料市场怎么去?从广州火车站出发应该怎么去?广州绝对是个令你留连忘返的地方,看完下面的介绍,你绝对心动。十大旅游美景,分别是:百粤冠祠(陈家祠)、云台花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五羊仙庭.镇海楼(越秀公园、广州博物馆)、辛亥之光(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广州世界大观、莲花晓晴(莲花山旅游区)、东方游.情中留(东方乐园)、西关商廊(广州商业步行街)、六榕花塔(六榕寺)。广州既有风景名胜,也是商业旺地,时尚Shopping当然要首选北京路步行街(位处中山五路,无人不晓,地铁直达),丽柏和友谊广场(淘金路,高档购物地区,品牌集散地),天河城和正佳广场(位处体育西路,中档购物,地铁直达),中华广场和巨集城广场、恒宝广场、流行前线(年轻人聚焦,中山三路,地铁直达),新光百货和上下九步行街(老牌步行街,中山六路,地铁直达),越富广场(80后便宜时尚,人民北路)。购物一览如下:华林玉器酸枝工艺一条街( 西关) :玉器、饰物、石头和红木家俱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康王路):华南最大的陶瓷、玉石、工艺品、竹雕、木雕、根雕、铜雕、牙雕、古董集散市场文昌北路: 古家俱风情街、鸡翅木、檀香木、黄杨木、黄花梨、酸枝、红木古家俱、木器、木雕、配件、木质雕刻、装饰品、工艺品 (明式、清式)恩宁路:岭南文化风情街、八和会馆、泰华楼、李小龙祖居、詹天佑纪念馆、西关大屋清平路市场( 西关)/ 花地湾花鸟虫鱼市场 /流花鸟苑/ 大南路书坊街水族市场:中药材、花鸟虫鱼、宠物、鱼缸、水草高第街日用工业品市场( 北京路) :服装和日用工艺品新华书店/GZ 购书中心/ 广东音像城: 购书、CD 、磁带、画卷、电子词典、地图文德路文化街:岭南字画、古玩、旧书籍、书画、GZ 规模最大的大型古玩、艺术品鉴定和交易中心、GZ 文化第一街, 与北京的琉璃厂、南京的夫子庙和上海的城隍庙齐名大南路 / 黄沙花卉精品市场/ 解放中绒线街花卉市场 / 芳村花卉市场:鲜花束、人造花、乾花、盆花、人工花卉、婚礼花球一德路 : 国际玩具城( 真正的潮流领域,状元坊的不少精品都是从这里批发的), 最新款的喜庆摆设、最可爱的饰物、利是封、各类文具、玩具、年货一德西 : 海鲜干货一条街东川名店城、惠福东路/ 北京路之间众多运动城、二沙岛、各大广场、百货公司: 运动鞋、各大名牌时尚运动衫、运动用品海印电器城:电器, 音响 , MP3, CD, DVD, 手机, CAMERA ,WEBCAM, VIDEOCAM……海印布匹城/ 天雄纺织城/ 中大布匹市场/ 光复南布料市场:时装面料、家居布艺、精纺呢绒、舞台戏服、精品饰物白马服装市场: 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如高尼奥、阿玛尼、老人头、 *** 、华伦天奴、皮尔卡丹、宾奴等,南派服装最主要的集散地,全国时尚发源与流通的首选市场站西路 / 站前路 / 站南路:服装、鞋业专业市场,大大小小商城10 多个、经营商户3000 多个、中高低档时装零售、批发洪德路 /西关大哒地/ 农讲所老鼠街: 价廉小物品/ 女人街/ 衣服南岸路/ 大南路/ 泰康路/ 惠福东:大型装饰材料、陶瓷五金、灯饰的专业批发庙前西街( 外贸货) :婴儿小衣袜、成人睡衣、内衣、孕妇,断码的名牌运动服饰和用品 珠江新城美居中心:广州人的家居航母,全广州最高档豪华、种类最齐全、品牌最多的家俱建材装饰材料市场净惠路 / 六榕路:各类素食、佛典、素食馆、摆设人民中路/ 龙津中眼镜城: 眼镜、镜片和镜架、眼镜盒,眼镜布中六电脑城/ 太平洋电脑城/ 天河电脑城/ 广州电脑城:PC 电脑, 手提电脑, 电脑装机, 电脑配件, 电脑碟, DVD陶街 (中山六路) 、解放北路旧货广场、大沙头旧货交易市场:旧货、电子长堤 / 海珠广场精品市场/ 海印缤纷广场( 新): 有齐平靓正的饰品及精品、花瓶、陶、瓷、玻璃,竹编、草编、藤编和木器款式百变,价钱便宜万松园 : 价廉小物品,花鸟虫鱼江南大道中/ 滨江路:婚纱礼仪街、婚纱、西装、褂裙、旗袍出租芳村白鹅潭酒吧街/ 环市路/ 沿江路/ 滨江路:风情休闲、酒吧、DISCO烈士陵园、陵园西路、中山六路与中山五路之间、海印电器城、中华广场、天河城广场:手机、手机配件华联商厦底层( 公园前站下面): 不错的精致服饰、家品店
从广州南站搭高铁去澳门应该怎么去在广州南站乘坐广珠城轨到达珠海站
在珠海站步行到拱北口岸
在拱北口岸过关到达澳门
福州的民风民俗
福州节日民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水上船家(?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元 宵 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谓上元佳节。福州元宵花灯,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武林旧事》记述入京的福州灯采“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澈心目。”福州的桔灯、菜头灯、莲花灯等,形态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引人注目。
据王应山《闽大记》载:福州“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这一习俗,也始自宋代。其时家家户户,张灯悬门,十里灯街,红光辉映。州县官吏,每逢元宵,倡导大闹花灯,“官民同乐”。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刘瑾当福州太守,为了观赏花灯,下令挨家挨户捐灯十盏。郎官巷诗人陈烈,愤然在鼓楼挂上一盏诗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从此,官府不再强令百姓捐灯。历代灯会时间也有变化:唐宋多为正月十四至十八日;元代朝廷不提倡大规模灯会;明代为十三至二十二日;清代为十三至十七日。民国后则无定规。
福州元宵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供人玩赏的。“春灯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此诗描绘昔日闽都灯市和鳌山的盛景。元宵城门开禁,鳌山向外,郊外人家入城观赏,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从春节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间有送灯习俗。对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灯,“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孩子坐盆”灯,第三、四年如再未生养,便送“桔”灯,寓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状元骑马”灯、“天赐麒麟”灯等,直送到外甥16周岁为止。民间有首童谣:“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反映了外婆爱外孙的社会风尚。杨庆琛榕城之夕《竹枝词》云:“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此诗描绘当时送灯的盛况。
元宵闹花灯自初七开始,昔日福州南后街与南台台江汛专售纸制各种花灯。挑的有八角灯、球灯、西瓜灯;扛的有关刀灯、龙抢珠灯,后来还有飞机灯、战舰灯等;地上走的有猴骑绵羊灯、牧童骑牛灯、状元骑马灯;堂上挂的有宫灯、走马灯等。当时有首诗云:“华灯成市将元夕,色色精工费剪裁,几种寄供新岁玩,清光四壁照衔杯。”描出了福州灯市的盛况。
元宵之夜,有的乡镇街道游灯上街时,结合迎神赛会。迎神队伍中,多随有舞龙灯、高跷、舞狮、地下坪、陆地行舟等民间文艺活动。有的居家百姓见迎神过境,便举灯放炮,祈求合家平安。如今,送灯的习俗仍在一些老年人中流行。
拗九节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ōu〕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日子,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清明节
清明,是福州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春分过后15天,便是清明节。清明节日或前后,家家户户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扫墓。扫墓又叫压纸,即为坟地锄草,在坟头压上钱纸,以示此墓有后人祭扫。如带供品亦极简单,光饼、豆腐、面点和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清明节前后,福州饮食店均有制售。富豪之家多有自行制造,但他们不用手工造型,而用木制的印模,内刻有氏族堂号,印制出的菠菠粿格外美观,并作为馈赠礼品分给亲朋好友。
扫墓归来,要折一松枝或柳条,插在家门口,表明本户已为祖先祭墓了。
端午节
端午,福州俗称五日节、五月节。因节日的家宴在中午,故谓端午节。相传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从初一开始,家家大扫除,悬蒲插艾于门前,用以驱邪消毒。端午节吃粽子、荷包,饮雄黄酒,燃雄黄炮。孩子穿新衣、挂香袋、缚红肚兜,口鼻涂雄黄,据说能免生疮疹,驱逐蛇蝎。
用过节餐后,各家携小孩到福州西湖、南台万寿桥、闽江两岸观看龙舟竞渡。舟有的彩绘为鱼,有的彩绘为虾,都是水族标志。初一至初五均有划龙舟,惟初五午后开展竞赛,争夺锦标,观者如潮。
如今,端午节的优秀传统习俗仍然继承,如大扫除,开展夏季卫生运动。龙舟竞渡列入水上体育运动项目,每年都有组织地开展活动。福州龙舟还参加国际龙舟比赛,获得殊荣。
乞巧节
农月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节,又称结缘节。七月七夕,是神话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
七夕,妇女以七字为巧的象征,向天上银河织女乞巧时,陈列瓜果七盘,茶杯七口,焚香七柱,备针七根,丝线七色,先向织女星行七拜大礼,然后盘膝而坐,借着朦胧月色,赛穿针、比引线,谁穿引得又快又多,谁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载:“彩楼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阑漏欲终。”这种习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为之。民间则搞分豆结缘活动。家家户户煮蚕豆互相馈赠,啃豆谈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顺、亲友情深、邻里和睦。孩童学着分豆结缘,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做半段。中元节,整个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动。传说,目连为减轻其母罪孽,于是日邀十方僧众做盂兰会,以普渡超生其母。
中元节日,家家举行家祭活动。除一般供品外,还须焚烧纸衣,供给祖先鬼魂在阴间享用。
中元节正值农村早稻收割后不久,人们利用农闲时间祭田地、庆丰收。因此,福州郊县仍然保留着“七月半”做“半段”的习俗(意谓一年已过半段),但在时间上各村不一,往往是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轮流着进行。做“半段”时,家家都要宴请许多亲朋好友。有的村庄邀请剧团演戏或讲评话、伬唱等活动,以示丰收喜悦。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团圆节。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元朝末年,蒙古贵族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不准民间使用铁制的刀具,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统治者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高邮张士诚暗中串联,在月饼里夹一起义的小字条,到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见传单,纷纷夺取菜刀,举行反抗元朝统治者的起义。从此,人们每到中秋节,就要吃月饼,以纪念这一人民群众的斗争节日。
中秋节俗,福州人家备供品,烧纸衣,以祭祖先。夜设家宴,举家欢聚,饮酒赏月。这个节日,民间还有尊老的习俗,晚辈馈赠大月饼(即礼饼)给长辈,长辈则馈赠小月饼给晚辈,在节日内互表良好祝愿。中秋节俗,按《福建通志?风俗》志记载,闽都各地略有不同。福州城内“中秋士女登乌石山进香,夜燃神光塔灯,是夜妇女连臂出游,谓‘走百病’”;永泰县“中秋望月,绅士祝魁星”;闽清县“中秋造月饼,设酒赏月,食栗与芋,童子备?粿,用瓦片砌塔相拜祝”;《长乐县志》述“中秋从略,各家不过具饮而已。”
中秋“摆塔”,是节日的一大乐趣。农家儿拾瓦片,砌瓦塔,至夜以柴点燃,火光四照,盘诗赏月,互相娱乐。城内人们购泥塑或陶瓷的人物形象,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人物,并有烛台、花瓶、香炉等陈列展出,供人观赏。富贵人家有的在厅堂搭架“摆塔”,少则三层桌,多则十层桌,最高层摆以泥塔或铁塔,低层陈列一双秧盆,青葱吐绿,以示丰收。中间各层则排列历代名人和戏曲人物,整个庭院灯烛辉煌,增添佳节气氛。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因九为阳数,日月并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来源于后汉桓景登高避祸的故事,据《三山志》载:福州九仙山(于山),是汉闽越王无诸重九登高的地方,无诸与汉高祖刘邦是同时代的人,比桓景早200年。《八闽通志》载:“重阳,郡人率以是日登高,饮菊酒以延年,插茱萸以避邪。”(茱萸为中药,味苦、性温,有散寒、温中、止痛和祛恶等药效。)据说,闽越王当年盛菊花酒的大石樽,清嘉庆年间还在于山,后来不见了,但仍有“九日台”遗迹可寻。福州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还有放纸鹞(〔tsai ieu〕风筝)的习俗。据说,放纸鹞也来自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一次,桓景求费长房取除邪去瘟的药,走迷山路,后经鸽子引导,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将纸糊的鸽子带到山上放飞,流传久了,就有了放纸鹞的习俗。
旧时,福州登高、放纸鹞的地点主要在于山、乌山、大庙山等。那时,大庙山有一块登高石,据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称“天星落地”。九月九时,大人带小孩到大庙山,在登高石山上一登,便会长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门的人都往这里跑,每逢重阳节,通往大庙山的两条石阶路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谐音,因此,节日期间,福州还有一种特制的糕点,称“九重粿”,即粿有九层,中间夹七层糖色,寓意节节高和登高消灾之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福州的重阳节,还有扫祭祖坟的活动,这与清明的祭坟,合称春秋二祭。现在福州的郊区或郊县,仍保留九月九扫墓的习俗。
重阳节发展到今天,人们又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把登高与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把祭扫祖坟与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有的还把它与海外侨胞牵线搭桥、招商引资结合起来,还通过了以每年重阳节为老年节的决定。节日期间,各单位、团体还举行各种形式的登山、健身等体育活动
冬至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旧时,人家在此节日前夜,老小聚在厅堂,围坐案桌搓米时。用糯米磨浆压至半干搓成丸子,入锅煮熟,捞起粘上糖豆粉便是“?”。案桌上放置红桔数粒,红箸一束,纸花一对,泥塑男女孩童(童儿牳)合,瓶插红色菊花。搓时焚香点烛,小孩用福州方言唱童谣:“搓?矢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依嫂带身喜(怀孕),爹妈齐欢喜。孩儿段(掉)落脚桶下,依哥马上做郎罢(爸)。”冬至搓?时含有祈求添丁增福之意。当晚搓的?待翌晨冬至正日当早餐。
祭灶
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习俗,阴历十二月廿三日为官家祭荤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民)则于廿五日祭灶。
祭灶,原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种仪式。火的出现,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是值得大大纪念的。但后世把祭灶变成“灶神”崇拜,说灶神是可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这个衍变过程,大约始于汉代。据《后汉书?阴丑传》载,有一个叫阴子兴的孝子,腊日(十二月廿三)早饮,见到灶神出现,连忙拜求,并宰了家中的黄羊祭祀,“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祭灶,而荐黄羊焉。”这个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说越神,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驻户大使”。一年一度,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报告户主善恶情况,上天的日子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动身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祭荤灶的以鸡、鸭、鱼、肉、灶糖、灶饼、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饼外,还有甘蔗、荸荠、红枣、花生、金针、木耳等。在祭供时,孩童们便唱着童谣:“祭灶祭糊涂(讽刺灶神糊涂官),灶前一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妈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祭供将毕,将旧的灶神图撕下火化,贴上新的灶神图,以示送旧迎新。在祭灶节前,外公外婆要给男女外孙送灶糖灶饼,有几个男女外孙,就得送几包,每包还要附送一张“花面壳”(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孙悟空、猪八戒等,孩子们有吃有玩好不热闹。
现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旧俗。灶糖灶饼更名为年糖年饼,成了福州春节市场年货之一。
除夕
相传,“年”是一个恶魔,每年除夕,就出来捉弄人。故在除夕之时,家家户户贴新符(春联)、放鞭炮以驱“年”。福州还仿效旧时郑唐烧火炮驱“年”除灾的节俗。
进入十二月,人们便忙于酿酒、备年货。十五日后,开始打扫屋宇房舍,谓之扫堂、筅堂。外出的亲人纷纷返回,同家人团聚。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除夕之夜,红烛高烧,合家欢乐,共饮晚宴,谓之做岁。是夜再拂扫厅堂,放鞭炮,煮隔年饭。隔年饭用木制蒸饭甑装盛,周围插朱红筷子十双,贴红纸,扎红绳,并撒上“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摆在厅堂案桌上。家中主要门户、窗帘、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物件压上“金银纸箔”,意味着这家金银财宝多到从门缝里溢出,象征着明年发大财。
大年三十长辈还有给小孩发“压岁钱”的习俗,从初一到十五都可以拜年。歌谣“拜年拜年,没桔也要钱。”一个春节下来收益还不少呢!
旧时,三十盲晡(三十晚上)是债主讨债、债户躲债最紧张的日子。旧时欠债不能过年,就是不能过三十晚上。家住城外的债户跑到后洲尚书庙,家住城内的则跑到城隍庙看戏躲债。50年代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逼债之事早已消声匿迹。现在年货供应,花色品种,应有尽有。机关、工厂、商店张灯结彩,街道两旁,彩灯万朵,火树银花,大家欢天喜地,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生活习俗
服 饰
衣 服
从清朝至民国年间,福州男性穿着多为长袍、长衫。长袍上自肩部、下至足跗。开襟于右,前幅与后幅缀以纽扣。前内有小幅布,中缝一小袋,叫暗袋,可藏少量物品。作为外衣的长衫,是中老年男性的便服,常换常洗,多以棉布制作。其色常见的有蓝、灰和月白。有身份的人夏天多穿麻织或绸织的长衫。短衫则指女性的外衣,套在袄的上面的称为袄轮。长衫以朴素大方为上,短衫则以新颖绚丽为佳。
马褂,是男性的短外衣,套在长袍或长衫外面,有领,对襟齐腰,缀以纽扣5粒。马褂不用布料而多以团花青缀制面。后来在左襟侧处缝一小袋,以藏挂表,叫做表袋。另一种可代马褂的“甲仔”,又叫背褡、背心。它是无袖的短衣,套在长袍或长衫外面,故有马甲之称。抗日战争以后,穿长袍、长衫的日渐减少,长衫马褂的更少。创造的中山衣则取而代之,并广泛流行。
中年以上的官宦豪绅,寒冬出门穿长袍之外,还披一外衣,其长自肩及膝后,无领,无袖,以带系之于颈,此即“披风”,亦叫“斗篷”。清代至民国,城乡劳动者不论男女多穿对襟及膝的短衫、短袄。衫则单衣,袄则是两重以上缝制的,有夹袄、棉袄、皮袄,按时令而更换。男袄所用的料子多为棉织品,女袄则多用丝织品。旧时妇女的礼服是袄与裙,合称裙袄。女子结婚时,要穿大红色的蟒裙蟒袄,嫁妆中要办一套内衣,叫做紧身袄裤。过去妇女,以青裙为便服,红裙为礼服,白裙为丧服。逢年过节,或家中有喜庆,或参加亲友的宴会,都要穿红裙,年老依然。丈夫后,终身就不再穿红裙,再醮的妇女,也不得穿红裙。孀妇要到儿女长大自立以后,可穿绿色或浅绿色的绣花裙。一般的裙,长可及胫,多以丝织品制成,或刺绣彩色的图案。以折迭多者为尚,即所谓百褶裙。农村妇女,在田野劳动时,都穿着红布裙,以示有福。民国以后,穿裙者渐少。但男女从事劳作时,则以布作巾,围在襟前,以防污衣裤,叫做围身裙。清代,中上层妇女盛行穿旗袍,身着上下连属的衣服,形如长袍。至民国时,旗袍款式时有改变,有高领的,有矮领的,有硬领的;长有曳于地的,有至于胫的,有短仅过膝的,甚至有不及膝的;有长袖的,半袖的,有无袖如背心的。50~70年代,旗袍几乎绝迹。80年代后又流行起来,其式样趋于洋化。
男女的下衣谓裤。有长裤、短裤、外裤、内裤。旧式的裤,都没有袋子。上端统称裤,也叫裤头,多用高约半尺左右的白布缝接裤。着裤时另用一条带子把裤头绑在腰部,叫裤头带。脚管,无前后幅之分,左右亦可通用。裤裙俗叫裤斗,一般是合缝的,两裤管联成一体,叫密斗仔。
民国中期,公务员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盛行穿中山衣与西装;中学男生穿**和黑色学生服,女生穿蓝衫青裙;青年农民时兴对襟便服,颜色以青、灰、白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公职人员中,男性盛行中山装,女性盛行列宁衣。冬天则穿列宁式短棉袄,颜色多是灰色或浅蓝色。1954年提倡学习苏联,讲究穿着,青年妇女穿花连衣裙(称“布拉吉”),农村中青年农民仍着对襟平装,出门做客或办事时方穿中山装;妇女则时兴用“一九蓝”、“洋花布”做的大襟短衣。
“”期间,男女青年流行军装,中老年衣色仍以黑、灰、蓝为主,式样仍以中山装为多。
80年代后衣着变化较大,男女青年衣着讲究,款式新颖,质量也随着提高,服式无一定规范,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素、或艳,不一而足;裤管时窄、时宽、时长、时短,因人而异。青年女子四季服饰多彩多姿,时常变化,时穿长裙子,时穿短裙子,时穿超短裙、时穿健美裤。衣料从化纤类发展为呢、羽、皮、哔吱之类的高档制品。中老年男子从中山装转化到茄克衫与西装,衣料也逐渐趋向高档。
鞋 袜
民国前后男女老幼多穿鞋。男鞋黑色圆口或尖口,双鼻或无鼻,圆头低帮。夏季居家则多穿木屐拖鞋。女鞋多用红色布制,尖头翘鼻,鞋帮绣花,后跟加寸许厚,形似高跟。民国禁止缠足后,女鞋与男鞋相似,鞋面加横带纽。二、三十年代后,穿皮底布鞋、胶鞋、皮鞋的日渐增多,多数女性穿高跟皮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以胶底布鞋、军鞋和皮鞋为主。60年代随着塑料工业发展,各种塑料鞋、塑料拖鞋进入市场,夏秋季人们以穿塑料拖鞋为主,木屐渐次被淘汰。80年代,青年男女和干部、职工,大多穿用款式新颖、色调多种的皮鞋。
旧时男女皆穿布制的袜子,缠足妇女以苎纟齐织成宽五六厘米、长二米左右的裹脚布(俗称“脚带”)缠脚。四、五十年代后,针织袜、丝袜、尼龙袜取代布袜。
帽 子
近、现代流行于民间的帽子是小帽,又叫瓜皮帽、碗帽,系男性的便帽。以六辫合缝,环成圆形,有平顶、尖顶之别。帽的质料,春冬用缎,夏秋用纱,皆黑色。帽顶缀以丝辫成的结,如花果之蒂,圆而短。富人以珊瑚或玛瑙代结,有的在帽沿前面的正中缀以小方形的翠玉为饰,到抗日战争时期便已消逝。高帽,二、三十年代随着西装从国外传入。在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中穿西装多戴高帽,有的穿长衫、长袍也戴高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盛行灰色军便帽。“”中盛行戴**军便帽,有些女青年也戴此帽。80年代后,老人、小孩因御寒戴各式呢质、纱线或毛线编织的帽子,少数人旅游戴鸭舌帽。
首 饰
簪、钗、耳坠、戒指、手镯为旧时妇女的主要首饰。簪、钗、耳坠,富者为金质,一般为银质,贫者为铜质。戒指一般均为金质,手镯多为玉质,也有银质、铜质的。未婚女子首饰不多,一般仅耳坠、手镯。读书学生一般不戴首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农村某些地区外,一般不戴首饰。80年代后,女子开始戴戒指、项链和耳环等,款式无奇不有。
发 饰
清代,男留长辫,已婚女子挽髻,童养媳双侧梳“蚱蜢髻”。城乡妇女均流行戴花。据说戴花既可衬映容颜的娇美,又可体现“戴花益子”,为吉祥的象征。所戴的花,主要有鲜花、通草花两种。通草花以中药通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简称草花,通称象生花。所戴的花多插于发髻上,或夹在前额的缝间,或扎于后垂的发辫中。鲜花一年四季,凡常见的花卉,或取其色,或取其香,随时宜而选用。逢年过节或家有喜庆,要戴“红笑”(色彩绚丽)的花,不戴素淡的花。
福州茉莉花多,花季又长,香气浓郁,为妇女所喜爱。白玉兰花,也经常被采摘佩戴。有的花一般人禁忌不戴,如桃花、夹竹桃,虽美丽,但被视为轻薄妖冶,习俗相沿,从无人戴。妇女在孝服期间,不能戴鲜花。年轻的寡妇更为禁忌,但等儿女长成的,才可戴素淡的鲜花。清朝康熙间,福建按察使周亮工在《闽小记?闽女》中提及有关戴花的习俗。由此可见300年前福州妇女戴花的打扮,还保留着古朴的民风。
通草花,为福州手工艺美术品之一,是用通草和彩色的绸、绒和布等制成的不谢之花。中老年妇女在年节或喜庆要戴“四季花”或“孩儿长春花”。四季花是把不同季节的花合在一整体,取四季常春意;孩儿长春花是用纸制的全裸的男婴坐在花丛之上,意为儿孙满堂。福州郊区有些村庄的妇女,在发髻中间插着三把刀剑形的簪,称为三条簪或便簪。三条簪多用银制,或用白铜,每条重约七八钱至一两,山区僻壤贫妇则削草制成。簪的形状扁平如剑,上尖,剑身镂刻花纹。中一簪剑刃向上,旁两簪左右交叉,刃皆向外,插于发髻之间。未嫁女子两额之下留发下垂,叫为“披肩”;既嫁,则梳发髻,插三条簪。民国19年(1930年),福建省政府代主席方声涛,以三条簪为“蛮俗”,下令严禁,强制执行,遂不复存在。它是历史上流传最为久远的福州农村妇女一种最奇特的头饰。
辛亥革命(1911年)后,梳髻的妇女少了,少女剪短发者增多,戴花的习俗也不行时了。男子开始剪辫子,有的短发,有的剃光头。留短发分头的多为对半开,也有四六、三七开,一般左少右多。“五四”运动后,知识界妇女也开始剪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男子大多留分头,女子多梳齐肩双辫。“”中,中青年男子时兴留短发平头,女子则时兴梳一条羊角小辫。80年代以后,妇女基本上都留长发,中青年妇女多烫发。以后青年女子逐渐时兴马尾巴式束发,或披脑后,或歪左右。少数青年男子也有留齐肩发和小胡子的。
七夕酒店推荐
对于七夕,我们总是免不了要去庆祝,免不了要互相送一些礼物,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度,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每年七夕,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着各种活动,也是旅游的热门时间。
那么,今天,小编来给大家推荐的就是七夕的时候,我们要如果出去旅游住在哪里呢?如果想要知道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七夕的酒店推荐吧!
上海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一直以来都是上海外滩的重要代表建筑之一。它是一个将复古、时尚完好结合的酒店,既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也有摩登的现代装饰。
如果你们喜欢这种洋气又怀旧的格调,去那里准没错了。据了解,女士穿中式旗袍光临华懋阁、龙凤厅茉莉酒廊,拍照分享社交平台,还可以获得饮品一份。
夜晚走在外滩附近,一抬头就能看到上海和平饭店的楼顶。
华懋阁西餐厅:七道式浪漫情人晚宴:人民币1999元/双人
浪漫私人江景露台:人民币7777元/每套
龙凤厅浪漫七夕套餐:人民币888元/位
上海半岛酒店
同样坐落在外滩沿线的半岛酒店,地理位置和环境优势自然不必多说。一览黄浦江及前英国领事馆花园胜景。其巧妙地将酒店的设计和外滩建筑群和谐融合,重演了上世纪老上海繁华风情,也萃取了西方建筑的精髓。
舒适、高雅、尊贵的环境非常适合营造七夕氛围。
艾利爵士餐厅:烛光晚餐定制:1314元/每人
大堂茶座七夕海鲜自助晚餐:398元/每位
上海宝格丽酒店
前不久,全球第六家、中国第二家宝格丽酒店及度假村已经落户上海,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重新修建老式风情的上海总商会与摩登现代的48层高楼相结合,成为了苏州河畔又一道靓丽风景。
酒店设计典雅,现代居家风格自然,低调奢华的同时也含蓄的展示着中国风韵。这个七夕去打卡,正当时。
新开的宝格丽酒店成为沪上时髦精的打卡圣地。
七夕专属礼遇:七夕节入住江景房一晚,获赠巧克力制作体验课一次。
上海威斯汀大饭店
在外滩建筑群中,外滩中心的花瓣楼十分惹人注目,2017年,威斯汀大饭店入住于此。大堂的绚丽风情,像极了老上海的风尚舞台,用餐期间,也有人在此表演。酒店的三个餐厅各有风味,不管是世界美食,还是中国风味,这里都有提供。
威斯汀舞台餐厅情人节浪漫自助晚餐:人民币836元/两位
帕戈意大利餐厅“合爱为一”浪漫套餐:人民币288元/位
“龙虾主题”浪漫套餐:人民币888元/位
北京长安街W酒店
北京长安街W酒店一如以往地延续自身的时尚基因,特别适合年轻情侣过来打卡,酒店主打年轻人时尚风,房间里也有无处不在的情趣元素,比如镜子、霓虹灯光背景墙、浓郁的香芬以及动感酒吧等。
酒店距离色秘的故宫、充满活力的秀水街市场和举世闻名的天安门广场仅数步之遥,饭后散步有处去啦。
七夕礼遇:预定非凡套房及惊喜套房可以享有玛莎拉蒂接送机礼遇(需提前两天预定)
福州世茂洲际酒店
福州世茂洲际酒店的“金钥匙”首席礼宾司服务让人印象深刻,从下车到酒店的路上,你就能够感受到“礼宾司”细致入微的关照。世茂洲际酒店在福州市中心区域,从豪华舒适的客房向外望去,美丽的福州城尽在眼底。
而且,酒店临近具有古典韵味的三坊七巷和东街等地,周末出游打卡十分适合。七夕来这个有福之地,为你们的爱情增添点福气吧。
绽放餐厅自助晚餐:520元/两位
福邸中餐厅套餐:520元/两位
1314人民币/两位(含行政豪华房一晚住宿)
广州华文东方酒店
广州华文东方酒店延续了其一贯的精致典雅的经典风格,酒店设计糅合了传统东方元素和“新中国”的现代特色。酒店有粤菜餐厅、以及经典烧烤餐厅Ebony、茶廊悦茶居、文华饼店和独具特色的The
Loft酒吧等。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文华东方以水疗中心为概念的浴室采用了“干湿分离”的设计,并且配有水流按摩浴及“热带雨林”淋雨设备。
七夕情人节晚餐:1688元+15%服务费,佐酒价格为人民币1988元+15%服务费。凡点一份七夕情人节双人晚餐将获得一支新鲜玫瑰花以及广州华文东方酒店水疗中心价值人民币300元抵用券一张。
对于七夕的酒店推荐小编就到这里,最后祝福大家七夕快乐,长长久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